作為商業寫字樓的辦公室裝修,開間可大可小,全在所需與經濟承受的能力。在這個層面而言,本無需多作文章。
但作為業主方,為了方便未來的使用方能夠作較為直觀的現場考察和使用考量,于是推出大小兩個樣板,由共生形態擔負設計工作。
在設計層面考慮,如果僅僅是按照樣板房完成設計,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板房在設計的角度而言,實際是一種展示。
既然作為展示,僅當做一般的室內設計,其過程對設計者而言,自然如嚼木屑,結果也無法打動參觀者。
因此,共生形態的設計師在接受這個項目的設計任務,經過考慮之后,決定為兩個板房先設計兩種情境——一種是針對設計形式的情境,一個是針對行業特征的情境。
既然在設計本身的層面沒有硬性要求,設計師便在第一種情境中嘗試著玩一種黑白灰關系的像素視覺,而將小一點的空間想象成一個小型的文創行業的辦公地。
01
在平面上,共生形態的設計師沒有盲目跟從西方類似設計中“開放式”辦公的理念,而是仍然為管理者設立獨立辦公室。
這是因為考慮到了中國人傳統的心理狀態特性的結果(業主方在項目設計的平面上也體現了這一點)——“開放式”畢竟不符合中國使用者的口味。
事實上這一類方式是否在理論層面站得住腳也還得打一個問號。譬如所謂的“頭腦風暴”,事實證明這個“風暴”最大的功能就是把參與者的頭腦攪成一團漿糊。
單純的黑白,在這十年來的設計中用得比較多。固然效果清明,視覺酷炫,但正如頓頓紅燒肉,未久必膩。稍微換一個思路,或許能對胃口有所裨益。
所謂像素視覺,也就是將一個物體的顏色分解,像素化,在視覺上則表現為碎片化。
共生形態的設計師在梳理出這一思路后,事實上將之定義為帶有實驗性質的工作——設計師運用這一原理,不急于考慮完成面。
而是先將大的辦公室板房空間通過不同材質、顏色、燈光作解構,將材質依照其各自肌理條件,觀察在燈光下呈現出的顏色和狀態,以此為設計依據,才開始考慮圖上的設計作業。
在拆分然后歸納材質和色調變化之后,發現整個空間在色調的構成上呈現的是較大比例,不同亮度和存在狀態的灰和白的主調。
白色的調子是整個重新建構的空間中保持穩定的部分,而由定制水泥板、木質造型的體塊、灰色玻璃、地毯、家私形成的不同色調,不同質感的灰色,就成了整個空間中最活潑的元素,與白色相得益彰。
讓整個空間呈現出靜謐但不沉悶的氛圍。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最后的效果很讓人想象到影像后期處理中不同體塊的快速精準的拆分和聚合的效果。
帶有視覺幻像的意味。而這一切則完全是分析——表現的結果。
02
在小板房部分,共生形態的設計師將這個空間設想、定義為一個小型的,資本**,務求節約但又好用,人數控制在二十人以內的常規的小型文創類工作室。
利用“某某熊”造型和變化的橙色為設計中調節空間氛圍的元素,以大面積的白通過形態的不同在燈光下形成多元層次,輔以細微變化的深灰,建立空間秩序。
“非陌非阡非道路,不衫不履不頭巾”,本指讀書讀通了的狀態。
設計則是一個在一定框架下建立秩序的游戲。理解了這一點,便不至狃于套路,嘗試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滋味。